孙保生:挡拆不是万能的

作者:米妮小小编发布时间:2021-10-30 18:06:09阅读次数:371

2021至2022赛季CBA联赛已揭开战幕,“至上荣耀”是这个赛季的主题,“忠于所爱”是品牌新主张,提升价值、拓展新业务,是CBA公司的主攻方向。但是,我认为提升核心竞争应是提高联赛竞技水平,在不断推出新人的同时,推出新技术、新战术、新打法,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稳中有升。

图片

很长时间了,只要观看CBA比赛或电视直播,场上双方球员缠斗的招数一定是以挡拆为主,电视主持人和嘉宾讲述的也一定是挡拆质量如何,因而“钻石”“牛角”之类的术语便会贯穿始终。除了一传偷袭快攻、突破、远投这几招外,所有球队打的基本都是这个路数。倘若不看背心上印的队名,还真分不清哪儿跟哪儿!中国篮球历史上的南派风格和北派风格哪儿去啦?我长期为此想不明白,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确实比过去强多了,但这就是千篇一律、千人一面的理由吗?虽然每支球队几乎都有硬朗的东北人,但也不该没有各自的风格吧?

中国近代篮球运动南派和北派的初步形成始于上世纪30年代,发展为50至90年代初,其培育和形成是受地域和人的生理条件、思想作风、身体与技术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。那时期的表现形式是南派队员身高和体重不够突出,但是讲究动作和技巧,比赛意识较强,配合细腻、协调性好,偏重个人作用。南派以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湖北等队为代表,其中上海曾被称为“海派。”北派打法因队员身高体壮,作风强悍,大刀阔斧,攻防骁勇,投抢为主,技术动作的细腻和配合意识比南派稍逊一些。北派以京津为代表,东北、华北篮球也属此列。

图片
1965年二运会上海队在工体合影

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世界篮球运动进入现代发展阶段,“快、灵、准”已不再是中国球员所独有的,身高、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欧美球员更讲究“快、灵、准”,并赋予新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表现形式。此时的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已大有改善,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形势下,中国篮球界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,解决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,如抓投篮和行进间传接球技术、加强了与技术密切相关的专项身体素质和防守,以及中锋队员的训练等,从而确立了“积极、主动、快速、灵活、准确”的独特风格。

虽然迎来了令人振奋的59高峰,战胜了一些东欧强队,但中国篮球界并不满足,而是大力提倡贯彻“双百方针”,要求各队勇于创新,赋予“以小打大”“快、灵、准”全新的表现形式。检阅“百花齐放”的最佳舞台就是1965年的第二届全运会。球迷们看到了福建男篮独树一帜的快速风格,如以防守形势的突然变化来增加抢断反击,再如守转攻中的抢投以及发起闪电般的快攻等等。这种“以小打大”“以快制高”的打法,助福建男篮名列第七。代表南派打法的四川、江苏、上海队分获二运会第二至第四名,讲究“内外结合、攻守平衡、整体配合”的北京男篮夺冠。主教练张光烈打造的三角进攻,先进而变化多端,至今让老辈人铭记。

经历“文革”后的男篮甲级队,球员的身高条件就更好了。但是,无论是南方或北方球员仍然传承了各自风格,并有所创新发展,在专项身体素质增强的基础上,技术动作的合理运用和战术配合的质量,都为行家和球迷所称赞。比如集全军精英的八一队,硬朗的辽宁队,以快著称的湖北队和广东队,灵巧而细腻的江苏队和上海队,攻守平衡的北京队,等等。

在那个时期江苏队、上海队的风格是我喜欢看的球队之一,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很聪明,也很滑头,技术细腻,配合默契,动作潇洒,真假难分,讲究整体,准确的诠释了“南派”特点。

图片
江苏10号李春祥

1959年至1965年是江苏队的第一个鼎盛时期,也是他们打法特点鲜明的时期,曾获得1960年甲级联赛和二运会的第三名,堪称甲级劲旅。队中拥有人称“小帽子”李春祥和“大帽子”王锦和,还有双手投篮很准,人称“胡利”的胡利德,中锋马金寿和后卫贺梅初。这是一个人人有特点的主力阵容,球打得巧妙而又合理。“小帽子”李春祥身高1.80米,能投能突能传,比赛中常施声东击西的妙传,既能打前锋也能打后卫,是个满场飞的角儿,问如今已84岁的李老当年为何人称“小帽子?”李老笑眯眯地说:“那时我个子虽然不算高,但弹跳力不错,再加上时机抓得准,经常能从对方大个球员头上把球抢走,所以人们就送了这个绰号。”“那为什么叫王锦和‘大帽子’呢?”李老说:“那是因为他长得跟我有些像,又是个大前锋,所以人们就叫他‘大帽子’。”

记忆中那时江苏队打球很有章法,大个能拉出来,小个能插进去,球的传导及时到位,相互用眼神沟通。李老得分能力突出,成为队里的核心。行家对江苏队有“小帽子”三条线之说,意思是江苏队的进攻是靠“小帽子”串联起来的。要想制约住江苏队,就得设法切断“小帽子”与中锋、前锋的联系。想出这一招的就是北京篮坛泰斗范政涛先生。甲级联赛前,范先生带着几个人去外地看比赛,其中重点看了江苏队的比赛,因为江苏队当时也是夺冠呼声较高的球队之一。看完比赛后,范老心中就有了破敌之策,就是切断“小帽子”的三条线,让他们彼此呼应不起来。回京后,北京队主教练张光烈采纳了范老的建议,比赛中依计而行,果然拿下了江苏队。不过在1965年的二运会上,江苏队以8分之优战胜了北京队,报了一箭之仇,最终以8胜3负的战绩名列第三。

李老说:“那些年我们队基本保持在8强之列,名次有时不太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胡利德、王锦和先后上调到了国家队。我们那批队员基本上都是50年代进队的,不光练得苦,打球还善于动脑子。江苏队打法虽同属南派,但因为我们省与山东省交界,有些队员虽然在江苏长大,但身体强硬有力量,也就是说既有南派的快、灵、巧,又有北派的硬朗。”

如果说李老那一代是江苏队的第一个鼎盛时期,那么宫鲁鸣、孙凤武和胡卫东、胡雪峰这两拨队员就是江苏队第二、第三个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。尽管江苏队后来者们的身体条件已经远远强过前辈,但江苏篮球的风格依然保留着。我还请教过胡利德、孙凤武、宫鲁鸣等,虽然他们打球的时代不同,但回答都跟李老讲的一样。让我感到不解的是,眼下的江苏队不知属于什么风格。

上海男篮的打法一度被称为“海派,”这是为什么呢?三年前我曾拜访过吴成章前辈,吴老说:“民国时期上海一些球队包括华联在内,曾跟菲律宾群声队交过手,但是都输了,人家是10战10胜。为什么?他们技术好,单手投篮居多,而我们那时还多是双手投篮为主。人家讲究战术配合,比如各种掩护之后的多种配合,而我们那时主要是打个人。人家那时就讲究打快,而我们还是控制球,有时慢腾腾的。这么一对比,我们能不输吗!后来我们虚心向人家学习,请人家吃饭交流取经,这样我们的技术和战术就有了改进与提高。因为菲律宾群声队是海外侨胞,打法受美式影响,我们兼容并蓄,‘海派’打法由此形成。”

在60至70年代上海男篮主力队员、李秋平和姚明的恩师王重光看来,“海派”有老新之分,40至50年代那些老队员属老“海派”,60年代往后包括他在内的队员,则属新“海派”。新老最大的不同是,新“海派”在继承快、灵、巧的传统风格基础上,更推崇整体配合。

图片
张大维防守郭永林

王重光说他是1960年高中毕业的,原来是想考大学的,但因为他不仅有身高,而且篮球、田径都不错,就被推荐进了上海体院篮球班。刚开始在二队,一年后就升到了一队,很快就成了主力。他认为50年代的上海红队属于老“海派”,那拨队员有邵冠群、张宏达、乌维培、杨伯炎、朱承塘、周明镐、贾钦升等,1957年甲级联赛获得第三名,1959年一运会名列第七,为什么称他们为老“海派”呢?他们个人技术都很好,因而进攻以个人或两三个人小配合为主。当陈银宝、王重光、杨家训这批队员成长起来后,他们就更注重整体配合了,在整体战术得到贯彻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长处。王重光先生说:“比如说快,不是光指一传快攻快,讲究的是整体推进快,分散快,传球快,上篮结束快。打阵地战,不论是破盯人还是破联防,我们不仅要落位合理,而且要移动起来打,尤其是无球队员。配合的方式很多,进攻点多,这个点不行了,我们就打第二点、第三点,始终保持着连续性。”

在我的印象中,1965年二运会和1972年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时的上海队,穿白色比赛服时居多,陈银宝长得帅,宽前额,留着梳理得整齐光亮的大背头,动作洒脱。王重光细高个,1.90米多,动作迅捷,能里能外篮子准。陈银宝和王重光配合路数挺多,两人一对眼神配合就出来了,打的机动灵活,变化多端。张大维后来起来了,1.97米个头,身体也挺强壮,技术全面,在中锋里是数一数二的,还有蔡国强等,也都各有特点。1965年之前,他们赢过波兰、法国等队。法国队的二中锋很厉害,比王重光个高,但是,王重光不惧对手的盯防,有球或无球都显示出技高一筹。那时的上海队也赢过国家队,怎么赢的?他们把国家队5个位置分析得十分透彻,5名主力中只有俞元煦善守,但得分不行。教练杨伯炎布置上海队4个半防守,为什么有半个?放俞元煦投篮。心理加战术,国家队还真输了。凭着这批正值当打之年的成熟队员,上海男篮斩获了1972年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的冠军。上海男篮再夺冠军则是在30年之后的CBA联赛了。

图片
李秋平上篮

辅佐李秋平夺冠后,60岁的王重光便离开了上海队,他说:“我该退休歇歇啦!”王重光回忆过去的时光说:“上海男篮的风格跟江苏队接近,聪明,善变。篮球比赛10个人打一个球,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一次进攻,就必须创造出投篮机会来,这就要强调在整体配合的基础上发挥出队员的特长。1965年国家队调我和李春祥,宿舍也安排我俩住一屋。但是,当时上海队和江苏队不放我俩去,实是一生的遗憾!”王重光还说:“现在CBA联赛太依赖外援,打法太单调!挡拆不是万能的,有句话讲得好,一把钥匙开一把锁,挡拆能解决所有的进攻问题吗?”他还说:“姚明成为上海队和国家队的核心后,其实打法也是过于简单了。有这么高的中锋必须用,但是,怎么用好是有学问的,其实锋卫线的队员还是很有潜力可挖的,内外结合、高快结合的内容还可以更丰富些,可惜我们开动脑筋不够。”

王先生的话让我多少有些意外,因为迄今为止还没人敢说“姚核时代”的打法过于简单了。王先生年轻打球时与陈银宝和与中锋之间的小配合至少在三种以上,对手暂时制约了一种,他们马上用另一种,较量就是在制约与反制约之间展开的,比的就是应变能力,变化的确是无穷的。

图片
王重光上篮

王先生还一再说:“信心是打出来的,是从硬仗、恶仗中打出来的,是在跟强队的博弈中打出来的,配合套路的多与少也是同样的道理。”不是说篮球是个游戏吗?既然是游戏,就应该有多种玩法,谁的智与力高出一筹,谁就是胜者。2019年在我们家门口举行的男篮世界杯,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姿多彩、竞争激烈的篮球世界。各种肤色的球员通过技艺和战术来诠释他们对篮球的认知与理解,绝对不仅仅是“钻石”“牛角”之类这么简单!中国男篮从突破历史到很难再前进一步、直至如今的每况愈下,说明我们不仅体不如人、技不如人,而且智不如人!期待疫情中的第三个CBA赛季能给予我们打法上的变化和创新,如此,比赛的观赏性才能增强,紧张中藴含精彩,精彩才能令人击节;如此,中国球员的个人技术运用能力和战术配合质量才能提升,个人特点和球队风格才能鲜明,才能让观众有回味,才能实现竞技水平和市场效益的双赢。

标签:
收藏
分享
发表评论
发布
暂无评论